当前的位置:网纵会展网 > 产业频道 > 焦点人物 >

张敏:节庆狂欢可以整合人的碎片化存在

编辑:刘雪云来源:网纵会展网 发表时间:2013-07-17关注 次 | 查看所有评论

内容摘要: 2013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邀请5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海内外130多所高校的350余名……

张敏
  2013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邀请5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一线编辑、记者、主持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为来自海内外130多所高校的350余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以下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敏于7月15日在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
  张敏以“节庆狂欢的人本价值”为主题,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人民群众追求物质与精神双重幸福切入,对节庆活动现象及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与剖析。
  张敏认为,节庆活动是以节日庆典为主要内容的非日常交往活动,以民俗信念为基础,通过仪式分享和狂欢融汇,实现休养生息和群体认同的目的。随着城市价值的再开发,这种原本流传于民间的节庆活动常被用于城市开发,从而演变成城市价值。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艺术节、啤酒节等节庆均可看做以仪式为框架的非日常狂欢体验活动。
  理解节庆活动的关键在于仪式和狂欢。仪式是表达信仰的一套行为秩序,强调参与、分享、聚合、以共同信仰为基础,它是在时间意义上对文化、社会的维系。在文化意义的重建与分享中,仪式等同于传播。作为节庆活动的核心机制,狂欢是一种符合情感逻辑的非理性状态,体现于群体性文化活动之中,常以人的自然本性支配、纵欲粗放的行为方式呈现,突破社会规范。以2012年反日游行中打砸抢烧为例,张敏认为,群体性的狂欢成为从日常生活世界中被剥离出来的“非常时空”,在强调生命体验、推崇自然人性的同时,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不计后果地追求自我体验,从而造成负面影响。
  作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国节庆活动多达3万多个,规模化城市节7000多个。仅上海就有八大节庆活动,如: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电视节、动漫节、世博会、书展、市民文化节等,但总体而言,仍然缺乏有价值的节庆活动。造成这一现象的表层原因是快节奏、高压力、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使人们执迷于对效率的追求、对速度盲目崇拜以及对金钱的欲望,这些要素把人们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性扭曲异化,人由目的沦为工具和手段,成为单向度的人。而根本原因是以功利目的开办的节庆活动忽视了人本价值和文化内涵。
  对此,张敏对节庆人本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节庆活动的必要前提是现场集聚,现实意义是调剂日常生活的单调节奏,打破人与人之间“孤立个体”式的隔绝状态,整合人的碎片化存在,实现平等、自然、亲昵的人际交往。因此,“感受集体狂欢的自由与快乐,释放积累的烦恼压力,颠覆超越日常行为规范约束,回归真实自我”成为节庆活动人本价值的最终落脚点。(尚丹)

投稿到该栏目 | 展会入驻

找展会信息,就上Vanzol.Com

你可能还喜欢
也许您感兴趣 更多
产业新闻 - 焦点人物 - 会展知识 - 会展营销 - 展商名录 - 会员专区 - 新闻中心 - 品牌展会 - 会展视频 ↑ 返回顶部